关于我们 丨 iis7站长之家
超5个区县采用乡村钉底座构建项目被评为典型案例
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
乡村钉

四川省邛崃市:全域“为村” 助力乡村高效治理

发布日期:2023-10-27 15:50:27   来源 : 中国乡村治理    浏览量 :77
中国乡村治理 发布日期:2023-10-27 15:50:27  
77
全域“为村” 助力乡村高效治理
——四川省邛崃市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

编者按:乡村治理数字化是解决传统治理方式失灵的有效办法,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。邛崃市为打破乡村治理的空间壁垒,探索将“互联网+”思维应用到乡村治理,运用腾讯“为村”平台实现了基层党建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,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。


四川省邛崃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部,面积1377千米²,辖8个镇、6个街道,户籍人口66万人。横贯高山、低丘和坝区,党组织服务群众半径较大。为切实打破空间壁垒,邛崃市创新实施全域“为村”工程,探索实践线上线下开展“为党建、为服务、为治理、为产业”的“两轨四为”工作模式,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,催生乡村发展新动力。“为村”平台开发设置6大类90项功能版块,涵盖基层党建、便民服务、基层治理、产业发展等领域,覆盖邛崃全市189个村,关注认证村民38.3万人,手机用户注册使用率达85%,为乡村治理搭建了数字平台,方便了群众生活,促进了邻里和谐,深化了乡村高效能治理,有效助推了邛崃市高质量发展。

图1 全国第二届 “为村”大会在邛崃市召开

一、推进“为党建”,强化乡村党建根基

(一)搭建网上课堂,延伸党员教育路径

搭建线上农民夜校、“微党校”,建立涵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、党的政策理论、各级党代会精神、农村实用技术等内容的党员学习资源库,同步推送共产党员网、四川党建、天府先锋、蓉城先锋等党建平台的信息,确保党的声音及时传播到基层。截至目前,已发布学习资源6.9万余条,党员累计学时371余万小时。

(二)突出在线互动,创新党员管理方式

建立“党建之家”栏目,通过党员实名认证,对党员进行在线管理。依托党员日记等功能,开展党员互动交流,动员外出经商的流动党员返乡创业,带动家乡产业发展。广泛发布“为村献计”等话题,及时收集党员关于村庄治理的金点子、好做法。截至目前,全市党员共在线提交日记4.2万余篇,开展交流互动50余万次。

(三)开展线上活动,拓展组织生活载体

通过“三会一课”活动室,对外出不能及时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进行远程连线,在线直播党的生活,确保党员教育全覆盖。同时,一键整理会议纪要,及时将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等主要活动内容进行梳理上传,方面党员随时学习、开展讨论。

图2 “为村”管理员指导村民使用 “为村”平台

二、开展“为服务”,强化乡村治理多元

(一)及时回应,顺应群众期盼

畅通“书记信箱”“村友圈”等干群沟通渠道,引导群众通过平台进行政策咨询、反映“急难盼愁”和各类矛盾纠纷问题,村组干部第一时间收集并回应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,建立问题逐级回应机制,及时帮助解决。截至目前,已解决群众通过平台反映的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发展、乡村治理等民情民意问题6102件。

(二)精准衔接,满足多元需求

将基层服务与群众多元需求精准对接,在平台上开通汽车票务、医疗挂号等10项智能便民服务和169项“不见面审批”政务服务,实现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截至目前,群众通过“为村”平台预约各类服务7.14万次,开展各类政策咨询9.76万次。

(三)文化浸润,筑造精神家园

深入推进文化惠民,整合邛崃市乡村特色文化资源,定期向群众推送红色文化、文君相如文化、邛窑文化、新乡贤文化等特色文化宣传专报,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,共同推进乡风文明。截至目前,已推送特色文化宣传专报专刊20余期,开展文化交流互动14万人次。

图3 线上线下联动召开 “坝坝会”协商村级事务

三、实施“为治理”,健全乡村治理体系

(一)以自治为基础,激发内生动力

利用“村务公开”等模块,及时将各类专项资金使用等重大事项公开,方便群众监督。线上推进“河长制”管理制度,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河道治理,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。开通网络议事厅,在线开展村级事务等交流讨论,督促事项落地落实。截至目前,共在线公示村党务、村务、财务信息9.81万条,通过议事厅议决落实事项473个。

(二)以法治为根本,强化治理保障

实施“为村+公共法律服务”,依托“法律援助”“律师在线”等功能栏目,组织一批专业知识过硬、服务水平高的律师入驻平台,在线推进法律咨询服务,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,推动法律知识进村人户。截至目前,共开展法治宣传67期,2800余人次接受法律咨询。

(三)以德治为引领,培育文明乡风

推进村民自我服务、自我管理,在线上开展“最好家庭”“孝老模范”“身边最可爱的人”等评选活动,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。发布“基层干部的一天”等话题,鼓励村干部及时发布工作动态,营造网络正能量,赢得群众理解支持。采取一月一主题的方式,常态策划“晒晒我的小幸福”“初心打卡”等群众喜闻乐见的“为村荟”系列活动,让群众在“为村”平台上扎堆,学习文化、沟通感情、促进村庄和谐团结。截至目前,各村已线上开展各类先进模范评选1350场次,评选各类先进村民3546人次。

图4 举办 “四十载奋进、新时代为村”故事会活动

四、发展“为产业”,推动乡村产业振兴

(一)创新模式,助力特色产品销售

实施“为村,智领慧村”计划,探索组建“为村联盟”,开设“为村一起卖,邛崃市集”,设置“特色产品店铺”“特色农产品丰收地图”“特色农产品打卡地导航地图”等功能板块。创新网络分销模式,群众通过朋友圈渠道对产品进行分享销售,从中获取一定利润,切实构建共同销售、共同盈利的良性格局。截至目前,共上架邛崃猕猴桃、高山有机茶等特色产品760余种,4.15万名群众参与“为村一起卖”,实现销售额3400余万元。

(二)技能培训,培育高素质农民

搭建“为村智库”,整合农技站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资源,邀请“田秀才”、种养殖能人等145名农业专业人才入驻,通过“为村”及时提供农业技术指导、及时满足农业生产物资需求。同时,依托“农民夜校”“微党校”“农技咨询”等栏目,在线开展农业政策、种养技术等方面的培训,培育乡村产业人才。截至目前,已培育农业经理人1179人。

(三)品牌推广,推动产业规模提升

鼓励各“为村”商铺推销本地特色产品,提升邛崃市特色产品的吸附力和竞争力。通过“为村”平台开展集中展示、品牌宣传活动10余次,推动产业合作社、种养大户与“为村”平台深度融合,科学布局优质粮油、茶叶、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66.7万亩。

(四)强化宣传,助推文旅融合发展

挖掘村庄历史沿革、文化名人、特色产业、美食美景等资源,打造村庄电子名片,通过“为村”社交圈向全国推广,提升乡村知名度。组织开展线上智慧旅游活动,广泛发布“每日一景”等话题,鼓励群众通过“村友圈”等栏目上传村庄美图,广泛宣传天台山、平乐古镇等旅游资源,打造线上旅游打卡地,推动吸引外地游客30余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人5400余万元。


来源:农业农村部合作经济指导司






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 浙B2-20190720
ICP备案号:浙ICP备180467355号-6
全国服务热线
18303625935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