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钉

超5个区县采用乡村钉底座构建项目被评为典型案例
农业农村部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
乡村钉

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:创新“街乡共治”模式 推动城乡融合治理

发布日期:2023-10-27 11:36:48   来源 : 中国乡村治理    浏览量 :57
中国乡村治理 发布日期:2023-10-27 11:36:48  
57

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:创新“街乡共治”模式 推动城乡融合治理

编者按:云和县在坚定不移实施“小县大城”发展战略基础上,建立农民流入地和流出地共同服务进城农民的“街乡共治”管理模式,有效破解人口聚集带来的融入难、管理难、致富难等问题,推动进城农民加快实现市民化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山区县城乡融合共富模式。


浙江省云和县九山半水半分田,县域总面积989.6平方公里,辖4个街道、3个镇、3个乡、71个行政村、15个社区,户籍人口11.42万人、常住人口11.51万人。2003年8月,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莅临云和调研时指出“要做好群众内聚外迁文章,实行‘小县大城关、小乡大集镇’”。20年来,云和县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,坚定不移实施“小县大城”发展战略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山区县城乡融合共富模式,全县实现近58%的农民易地搬迁、70%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、第三产业转移,80%的人口集中在县城居住、93.4%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就读、96%的企业集中在县城发展,城镇化率达到71.3%。2021年,全县下山安置进城农民人均年收入达6万余元,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.45倍。

一、擦亮党建品牌,引领街乡共同治理

(一)党建联建“集成治理”

组建以下山转移安置小区所在街道党工委为统领的社区大党委,统筹联动村、社区、工作单位等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,构建社区党建资源和社会资源共享的集成治理模式。如联动15个社区开展“党建联建”工作,共有106个党组织、4000多名党员参与,通过党建活动联办、治理要事联商、党员队伍联管,带动联系服务进城农民4万余人。

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砻铺党支部揭牌成立,原砻铺股份经济合作社、大坪股份经济合作社党组织整建制划转至大坪社区党委管理

(二)党员村社“双向报到”

打造“新市民”党群服务中心,完善进城党员“双报到、双报告、双评议”机制,将进城党员纳入现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管理,组织引导进城党员主动参与社区管理服务,有效破解下山安置社区工作力量不足问题。如建立“群众点单+社区派单+团队送单”服务机制,梳理社区公共服务清单,由社区党委统一调度2415名下山农村党员,累计开展社区服务3.5万余人次。

(三)街乡干部“齐抓共管”

建立街乡共管干部机制,选派乡镇干部入驻“街乡共治”服务中心,选任原迁出村党组织书记为下山安置社区党委委员,强化街道、社区对进城乡村干部的考核管理,推动乡村干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,为进城农民更快融入城区生活提供优质服务。如通过党组织村社双融合、村干部村社双任职等形式,将42名镇村干部吸收为党委委员,列席所在街道班子会和干部会议,配合做好服务下山群众各项工作。

白龙山街道、雾溪畲族乡"街乡共治党建联盟"党员趣味运动会 在大坪社区成功举办,街乡共治、党建联盟进一步增强感情,凝聚力量

二、建立联动机制,推动城乡融合治理

(一)“群众议事”共商共治

建立街道、社区与进城农民来源乡(镇)三方联席会议制度,创新“群众参议”“民族同心”“新乡贤恳谈”等多种联商方式,定期邀请先锋党员、进城农民、热心能人等参加街乡联盟联席会议,共商共建社区事务。2020年12月以来,全县各“街乡共治”办事处共召开协商会议128次,参与群众2000余人,搜集群众意见1万余条,形成“大事共议、实事共办、要事共商”良性互动新局面。

(二)“就近办事”省时省力

在普光、大坪两个搬迁安置小区成立“街乡共治”试点社区,推行居住地办理社会事务制度,实现进城农民的社会事务原则上由街道、社区办理;确因法律、法规、政策限制办理的事项,由居住地社区和原所在村共同办理。如为进城农民设立“乡事城办”和“乡事城办服务”窗口,就近办理社保、医保等40余项社会事务。2021年1月以来,共为进城农民办理事项2000余件,群众满意率达100%。

(三)“数据流转”乡事城办

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,搭建城乡融合数字治理平台,推行“互联网+乡事城办”数字化服务,将线上办理系统延伸至行政村,推动“县-乡-村”三级乡事信息互通、线上流转。同时,在社区服务大厅增设“乡事城办”服务机,引导进城农民“人工指导+指尖操作”办理各项社会事务,实现“线上办、跑零次”。2021年1月以来,城乡融合数字治理平台共开设35个高频事项,线上受理事项3690件,办结率达100%。

白龙山街道大坪社区村社党建联盟联席会议

三、坚持共享导向,实现服务优质共享

(一)以户籍制度改革推动“同城同标”

全面推行城乡一元户籍制度改革,将进城农民社会身份转入所在社区管理,完全纳入城镇居民住房、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,实现进城农民与城区居民待遇“同城同标”。如推动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改革,进城农民在享受原居住地政策补贴基础上,与城市居民同享军人优待抚恤补助、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13类社会救济政策,使其拥有“双重身份、双重保障”,解决进城农民后顾之忧。

(二)以产权制度改革激活“同城同权”

加强村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建设,加快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权利与户籍相分离改革,推进村集体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,从体制机制上保障进城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,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,为进城农民土地流转创造有利条件。如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共建全国首个农村产权(淘宝)网络竞价平台,采用农村产权全面网络公开竞价,完成平台挂牌交易32宗,交易额达1000余万元。

(三)以家门口就业实现“同城同工”

持续放大木制玩具、现代制造等产业优势,开展企业帮扶“村企结对”行动,推行企业与来料加工点定向招工、技术传授等模式,引导2000余名下山转移农民在县城解决就业问题,带动群众年均增收3万余元。如县大坪就业服务中心设置来料加工点,占地面积600平方米,为500余名下山转移农民提供玩具配件组装、缝纫等工作岗位,帮助村民实现共同富裕。

来源: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、国家乡村振兴局政策法规司








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 浙B2-20190720
ICP备案号:浙ICP备180467355号-6
全国服务热线
18303625935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